向死而生之地 ——再读《我与地坛》-pg电子麻将胡了2试玩

向死而生之地 ——再读《我与地坛》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3-08-17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苗永峰


初读《我与地坛》是21年前的事情,第二次读《我与地坛》是12年前史铁生逝世那会儿。随着年岁的增长,再凑近《我与地坛》,总有说不出的滋味和无尽的感想。


今年8月初,在北京照看孙子的我和妻子,抽周末时间一起去了趟地坛公园。我们从南门进入,向右侧穿过松柏森森的绿色长廊,再向北,过养生园,而后向西行,过钟楼、沿斋宫墙根向南走,最后,向内张望方泽坛。置身地坛公园之中,古木依然森森,却怎么也见不到当年轮椅上的人。史铁生在书中说,他几乎每天都去地坛,时间大概持续十五年,当然,他是推着轮椅去的,正是在地坛,他寻找到向死而生的希望……


闲暇时间里,我从书橱里取出那本《我与地坛》,静下心来再读,书里面树木依然茂盛。可是我依旧追不上史铁生留在地坛中的车辙,书中留给我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思考,是对生活的坚定和对命运的坦然。


地坛,在史铁生一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他将一生浓缩并逃离到古老的地坛,他把地坛当成一个知己,他把心安放在地坛里,同时,也把偌大的地坛安放在心中,从此开始了心灵最深处的共鸣。有时候他也会烦躁,甚至厌恶这个充满恶意的世界,但他仍对这个世界抱有我们都无法想象的感念。试问一个人该有多强大,才能发出“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声音?当地坛成为他内心的治病良药,越来越成为他心灵的依靠,时刻在引导着他以一种更乐观的姿态活着,再去坦然地面对磨难和死亡。地坛成了一个符号,象征着人所期许的那种生活和理想,无压力而充满热爱,能够看清所有的云卷云舒而时时刻刻可以闲庭信步,看惯秋月春风。某种意义上讲,地坛,也成为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我与地坛》这部不朽的作品已经幻化成经典影像:在地坛公园,一个坐着轮椅的人,头戴礼帽,手握书卷,喜上眉梢,守候在一棵槐树下,无数的槐花像炸开的礼炮一样,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将他团团围住。他摇动着手中的书卷,口若悬河地向过往的人们讲述有关地坛的点点滴滴……他就是史铁生,一直生活在地坛里的一个天真快乐的“孩子”,从来也没有离开过。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块垫脚石。史铁生把常人难以克服的苦难,统统踩在了脚下,成就了一个文学的传奇。史铁生的写作与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史铁生“业余”干出来的非凡成就,是一种榜样,值得我们学习。虽然他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笔下的《我与地坛》,已经在无数的读者心中形成了一道亮丽永恒的风景。


世界囊括无尽精彩,也容纳无尽苍凉,我们要努力地去认清它,然后,好好地爱它。感谢史铁生和《我与地坛》,虽然地坛里那个玩耍的“孩子”回去了,但是将会有无数的孩子继续在地坛中玩耍,寻觅他们的梦想和青春,寻觅面对苦难的勇气。


愿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神圣的地坛,里面装满生机勃勃的精神和信仰,去慰藉每一个疲惫的、劳碌不堪的灵魂。


编辑: 苗永峰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