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误解知多少|世界孤独症日-pg电子麻将胡了2试玩

孤独症,误解知多少|世界孤独症日
来源:健康中国  日期:2024-04-02  浏览量:  栏目:城事


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

图片

01

“医生,我1岁的儿子被诊断为孤独,他是不是长大就好了?”

02

“医生,我家孩子只是性格内向,不愿意社交,怎么就被诊断为孤独症了?”

03

“医生,我闺女刚被确诊为孤独症,是因为我们对她的关爱太少了吗?”


在门诊,医生经常被很多家长问类似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孤独症儿童常被人们称作是“星星的孩子”。他们就好像来自遥远的星球,在夜空中独自闪烁。


社会公众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认识孤独,学会理解并接纳孤独症儿童,营造关注与关爱他们及其家庭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让每一颗“星星”都能闪闪发光。


01

认清误区


误区1:孩子是性格内向,不愿意社交而已。

图片

孤独症儿童常被误解为性格内向或不喜欢社交。实际上,他们不是不想与人交流,而是由于神经系统的异常,他们难以理解和应对社交情境,进而面临严重的社交障碍。他们可能在解读面部表情、理解情绪或分享情感上存在异常,导致社交障碍。






误区2:孩子得病,是因为父母关爱太少。

图片

尽管目前孤独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研究表明,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环境因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等。






误区3:只有儿童才会得孤独症,孩子长大就好了。

图片

很多人认为孤独只影响儿童,疾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好转,其实不然。虽然部分孤独症儿童在成年后会拥有一定的沟通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摆脱了疾病的影响。很多成年孤独症患者仍面临着严重的社交和沟通障碍,他们需要持续接受家人、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早期干预和支持,许多孤独儿童能够在社交、沟通和生活技能方面取得显著进步。





02

尽早干预

图片


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尚无药物可以治愈。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行为干预和教育可以改善孤独儿童的不良预后。干预越早越好,确诊患儿应立即干预,疑似患儿也应尽早干预。


孤独的主要干预手段为康复训练。


该方法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多维度干预,不仅关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核心症状,还注重提升他们的日常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家长需要利用家庭与社会资源,给孩子营造语言沟通与交流的环境。


部分孤独儿童容易出现影响自身和他人的各种挑战性问题行为,因此采用相应的行为矫正方法和预防策略,可以从多到少、从少到无地减少问题行为。


如果孤独儿童存在较严重的情绪不稳、自伤、攻击和破坏性行为,且行为矫正方法无效,或同时患有其他精神障碍时,就可以采用药物治疗。


03

给予关爱

图片

孤独患者从儿童期开始就需要接受康复教育,离不开长期、持续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全方位支持。


在家中,家长如何更好地关爱孩子?

学习正确的方法

家长要尽早学习康复教育方法,并采用相应的训练手段,以帮助减少孩子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行为。家长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阅读科普书籍、参加相关培训和活动等方式,学会与孩子有效沟通。

提供舒适的家庭环境

孩子需要一个温暖、稳定、和睦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相互关心、理解和支持,父母对孩子呵护、理解和关爱,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并保持情绪稳定。父母的陪伴和关爱能帮助孩子缓解焦虑、紧张和恐惧情绪。

帮助孩子合理表达情感

帮助孩子建立对自身的认识、探索,以及合适的情感表达和行为调整。例如,引导孩子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情绪,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你现在感到开心吗?”“你似乎有些难过,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建立积极沟通的渠道

在日常互动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分享情感、理解他人需求等社交技能。家长要注意正向引导、用语简洁、语调舒缓,帮助孩子建立主动沟通的自信,培养孩子积极社交的技能。


除了家庭的支持,关注孤独患者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他们需要社会、学校、社区的理解和接纳,更需要全社会为他们及其家庭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生命,本该平等,

爱心,无处不在。

用爱,传递温暖,

用爱,点亮希望。


作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乔颖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