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振远:墨子的创新精神-pg电子麻将胡了2试玩

蒋振远:墨子的创新精神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3-09-14  浏览量:  栏目:创新滕州

墨子的创新精神,一直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支撑着我国五千年的科技文明历程,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创新精神是墨子思想中人文与科技的交融,展现了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开拓的进取心志、天下为公的正义之道、精益求精的至善境界、鲜明强烈的理性批评、济民救世的义教风貌、身体力行的亲为实践、执着前卫的探索追求,彰显了墨子坚持与执着,科学与创新,精工和技艺的品质,为朴实的劳动者增添了价值与荣耀。

一、墨子“创新”论述的出处

公孟子曰:“君子不作,术而已。”子墨子曰:“不然。人之其(其:綦,极之意)不君子者,古之善者不诛(诛,当作“述”。也:“之”字之误),今也善者不作。其次不君子者,古之善者不遂(遂:疑为“述”之误),己有善则作之,欲善之自己出也。今诛而不作,是无所异于不好遂而作者矣。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耕柱》)

这里体现了墨子对待古代文献的态度,墨子反对公孟子说的儒家“述而不作”,认为只要有利于百姓就要为之。墨子认为“今之善者”为了“善之益多”而“作”。实际上墨子的好多文章、多次辩论所表达的思想,都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创新地展示自己的思想、观点。这不仅反映了墨子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体现了墨子积极向上的思想。对古代的好东西应当继承,而在今天则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东西,希望好东西能更多一些。这既反映了墨子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也表现了他的学习与教育方法——重创造。墨子是很有创造精神的。墨子学于儒而能自成一家,墨子的科学和逻辑学,都是这种创造精神的结果。这种注意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思想正符合当代教育的要求。



二、墨子创新精神的深刻内涵

墨子主张开拓创新,他认为既述且作才是真君子,因为只有创造创新,才能破除陈规,才能打破僵化保守,才能与时俱进并有所作为。可惜的是墨子的创新思想被人为扼杀“述而不作”成为封建时代的主流阶层所遵从的君子标准。当时、现在公认有极高科学价值、代表先秦时代中国科技水平的经典著作《墨经》两千年以来被束之高阁,鲜有人问津。若墨子的创造性得到推崇,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科技人才断不至于寥若晨星。

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否则,时时处处受制于发达国家。国家“让创新贯穿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一)墨子创新精神的源头追溯

墨子创新精神的形成,由当时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所促成。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墨子作为学派创始人,所处的时代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逐步过渡的阶段,铁器牛耕的推广以及荒地开辟、兴修水利推动了新的生产力迅速发展,同时也催促着创新科学精神的觉醒。

2.科技地位的提高。农民出身的墨子所提出的“兼爱”论派生的“重农”思想,体现了墨家对于农業的重视。铁器的出现与使用,不仅为科学技术提供了发展基础,也刺激了墨家从对学科的关注转变到对器械的研制,促进了墨家创新科学精神的形成。

3.军事斗争的客观需要。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可见其科学精神是从属于政治主张的。为了能够有效地遏制战争,墨家注重应用科学的技术创造,即对军事技术的研究,对光学、力学和防御工程问题的探讨。

4.墨家学派的人员组成。墨家学派的成员大都为新兴手工业者,这样的人员组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墨家创新科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手工业者的生存活动,不仅要以躬自参与生产实践为基础,还需以理性分析为手段,最终形成实用的创新科学精神。



(二)墨子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

1.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墨子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重实验、重逻辑。他亲手做小孔成像实验(《经下》)。崇尚理论和逻辑,提出“学而能”(《尚贤下》)、“精其思”(《尚贤中》),在教育课程中专设“辩”(逻辑)科。

2.勇于开拓的进取心志。墨子眼中的君子首要的就是要勇敢,君子是英雄主义和侠士精神的象征,在《经上》里的表述:“勇,志之所以敢也......”。勇,就是敢于作为,要有益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勇敢、任侠成为中华民族所推崇的做人品格,这与墨子的倡导不无关系。

3.天下为公的正义之道。墨子主张“万事莫贵于义”,他认为”大义“和”正义“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是最可贵的事情,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4.精益求精的至善境界。“精益求精”是墨子创新精神的科学态度。墨子取得的科技成果,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一些发明创造的精巧程度令人惊叹,如弩机和纺织机械,而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墨子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5.鲜明强烈的理性批评。墨子虽曾师从儒者,但却反对儒家学说,强调在科学创新要比“述而不作”更有增益。墨子对儒家的教育内容和学术态度提出质疑,经理性分析后继承精华,剔除糟粕。正因为这样具有理性批判的科学精神,才使得墨家学说能够在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并自成一派。

6.济民救世的义教风貌。墨子的义务教育思想,创新了教育观念,改进了教育方法,拓宽了教育内容,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给中国当时陈腐的教育制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培养了大批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7.身体力行的亲为实践。力行是墨子非常看重的个人品行修养,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他一再强调既要“志强”,又要“力事”,也就是要亲力亲为地参与生产劳动实践。据《墨子》记载,墨子及其弟子利用自己掌握的手工技术,亲手设计、制造了一系列当时最为先进的守城器具和设施。

8.执着前卫的探索追求。墨子提出了具有唯物主义特征的时空观、物质观和运动论,体现了墨家学者追求真理和知识时执着前卫的探索精神。“发之绝否,说在所均。发均,悬轻重,而发绝,不均也。均,其绝也莫绝。”(《经下》)墨子凭一腔探索的热血对科学展开思辨,对断绝机理提出假说。而今这一假说得到了科学的证明,彰显了墨家执着前卫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墨子创新精神的时代价值

1.在教育改革方面,墨子的创新精神能推动我国科学教育改革事业的发展。课程改革前,我国的科学教育过于注重科学知识的讲授,而对培养学生理性分析、积极实践的科学精神则避而不见,致使学生的科学素养难以得到显著提高。而反观两千多年前的墨子不但重视科学知识的积累实践,更重视科学精神的发扬传承。而今,我国的科学教育改革已开展了数年,就所取得的成效来看,这次教育改革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只重视科学知识概念的传授转向了注重培养科学探索精神上,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因此得以提高。我们从墨子的创新精神中汲取营养并加以利用,将有利于我国科学教育思想的转变,有利于科学教育改革事业的发展。

2.在社会建设方面,墨子的创新精神能够加强我国创新型社会的建设。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与科学创新的历程几乎是同步的。不同的民族在发展速度、阶段和水平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与本民族创新能力的大小息息相关。由此可见,社会生产力之所以能够得到推动和发展,创新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甚至可以说没有创新,社会生产力必将停滞不前。近年来,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国策,虽取得了不少的创新成果。墨子的创新精神,虽历经千年却仍有效用,能予今人以许多启迪。

3.在民族精神方面,墨子的创新精神能成为中华民族在新时代增强自信心的重要精神基础。墨子在科学知识方面所涉及学科领域的全面性、所达到的高度水平以及同生活实际的关联性都使其在当时走向了世界科学前列。在墨子创新精神中所蕴含的现代西学知识,更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拥有人文气质,还凝聚了科学精神。




三、墨子创新精神的典型案例

(一)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学说博大精深,教育思想独具特色,是墨子当时的诸子百家和现时的教育名人所不能比的。特别是墨子创立的 “义务教育”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开创了 “义务教育”的先河,是世界上提出 “义务(职业、科技、创新、继续、终身)教育”的第一人。现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有170多个实现了义务教育。

墨子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把知识分子和劳动者相结合,把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把毕生精力贡献给济民救世的教育家。墨子扬天下至理,叙万物真情,究古今嬗变,教育思想独特珍贵构成了完整的结构体系:既明确提出了教育目的,又确立了鲜明的育人标准;既采取适合弟子的办学形式;有开创了前无古人的“义务教育”,既设置了科学课程,又倾心躬行实践;既创新提出促人发展的育人原则,又创造了适合受教者的教学方法;既奔走各国宣传救世主张,又为世界提供了观照当代、引领未来的教育价值。

1.义务(职业)教育的提出

“治徒娱、县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耕柱》)

这段话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下信息:文字所描述的是墨子的教学活动,墨子和弟子互动中的一段对话(对话教学);墨子和弟子交谈的话题是教育问题,墨子用譬喻的手法说明;在这里墨子提出了 “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义务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告诉弟子:“义务教育”是最重要的事情;弟子可据自己的情况和社会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墨子的“义务教育”是前无古人的。它比德国宗教领袖马丁·路德提出的“义务教育”概念早900多年。




2.育人标准

出于“济民救世”的教育目的,墨子提出了“尚贤”的政治理念。墨子认为,建立政治、国家制度,让平民百姓过上好日子,“贤良之士(具有墨家道德标准的人)”对于“济民救世”来说非常重要。这些“贤良之士”需要培养,这就牵涉到育人标准的问题: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尚贤上》)

3.办学形式

墨子随着所处时代的发展,他的办学形式,也在发生变化,采取了四步同行、齐头并进的形式:私学:是基础教育,开创了义务、职业教育的先河;学团教育:是提高教育,造就国家民族精英;社会教育:是普及教育,唤醒民众觉醒意识;终身教育:是发展教育,给弟子提供持续发展动力

4.教育原则

墨子除提出与儒家相同的“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思结合、知行一致”等教育原则外,还独具匠心创造了具有墨家特色、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适合受教者身心发展积极价值作用的教育原则,这些原则都是墨子第一个提出的:

⑴“志功合一”原则。“志”即做事的动机,“功”即做事的效果。“志功合一”原则,就是把人的“志”(动机)和“功”(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观察。墨子教育弟子不论做什么事,必须“合其志功而观”。(《鲁问》)

⑵“因人、因宜、因时施教”原则。是墨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始终如一履行的重要教育原则。该原则要求施教者从受教者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受教者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墨子对弟子实施教育决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义。墨子要求弟子:“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耕柱》)。

⑶“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墨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首先明确提出“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的教育家,比西方近代“量力性”原则的提出早2000多年,所以墨子也是世界上首创这一原则的教育家。

⑷“主动强说人”原则。也叫“强力从事”原则。“主动强说人”原则要求施教者、受教者的“教”与“学”要有热情,施教者要积极传授,受教者要主动获取知识。



⑸“有善且作”原则。具有创造性精神。按照墨子的想法,“有善且作”就是对古代好的东西要阐述,对现在好的东西要创作,希望好的东西更多。

⑹“察类明故”原则。是墨子首次独创的又一个重要教育原则。“察类明故”,是指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分析各类事物的同异、因果及其根据,通过类比,探明原理。

⑺“环境育人”原则。是说人是环境的产物,作为影响受教者成才的重要外部条件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受教者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意味着在受教者的发展上,环境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所染》)。

⑻“实践第一”原则。“实践第一”原则,是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唯一的源泉。墨子提出“实践第一”原则,是因为他认为对教育的认识、标准、动力、目的都来源于实践。墨子教育弟子,特别强调坚持“实践第一”原则。

5.教学方法。独出机杼的教学方法:适合受教者

⑴“主动讲授”教学法。是墨子在教育实践中,通过语言主动、系统地向弟子宣讲、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墨子是第一个论证和实践了“主动讲授”教学法的教育家。

⑵“以身示教”教学法。就是墨子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以自身的说教榜样,来引导、感化、教育弟子的教学方法。墨子是一个热心负重的教育家,他以身作则,以言教人,身教重于言教,反对死板的教条式教学方法,主张积极主动地实践“以身示教”教学法。墨子特别重视自身的示范作用。墨子以自苦为极乐,亲身实践,为弟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⑶“激发勉励”教学法。是墨子在教育实践中,激发弟子的学习动机,诱发弟子的学习行为,使弟子们对学习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的过程,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过程。



⑷“追根究底”教学法。“追根究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追根究底”教学法,就是要讲清事物的所以然之故,追究底细,弄清楚为什么。墨子在教育弟子的过程中,总是要求弟子对任何事物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在墨子的文章中,“何自”、“何故为”、“何以为”、“何以知之”、 “所以为之若之何”处处皆是。

⑸“博约并重”教学法。“博”,即广博,博览;“约”,就是简约,精要。教学上做到内容广博,言简意明。墨子教育培养人的标准之一是“博乎道术”(《尚贤上》),如何做到“博”呢?墨子主张由“好学而博”,在“博”中“数逆于精微”(《贵义》),“各其要”,“由博而约”,墨子和弟子善于向各家辩论,兼收并善,博采诸家之长,从而汲取精神营养,使自己成为由博而约的理论家。

⑹“躬行实践”教学法。是墨子身体力行、亲力亲为和弟子一起在实践中获得新知,促进弟子快速成长的教学方法。墨子是我国最早的躬行实践的教育家,他和弟子富有实践精神,他们的学习内容、活动收获、研究成果都是以实践来完成的。

⑺“积极创新”教学法。是指墨子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东西,用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向弟子施教。墨子认为前人的经验不应轻视,人类文化的创造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完善的过程,每一个时期都应有新的创造。

⑻“妙言尽意”教学法。“妙言”,是指极其美妙的言辞;“尽意”,是指充分表达心意、情感。“妙言尽意”,是指墨子用美妙的言辞,充分表达自己的心意、情感。

⑼“活用典故”教学法。就是将历史人物、故事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传闻、案例,根据所写题目与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文章、辩谈、劝说之中,引古喻今、以古证今、现实说法,以达到言简意赅、含蓄丰富、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的效果。墨子是“活用典故”的高手,在“活用典故”上,游刃有余。在读《墨子》时,我们经常读到一些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是墨子教诲弟子的;有的是墨子在周游列国行教路上发生的;有的是墨子在说理中为表明自己理论正确引用的古代史实;也有的则是由于墨子的机智而自己创造的。内容有关于品德修养的;有关于勤奋节俭的,有关于教人行义的;有关于治国从政的。这些故事生活气息浓厚,包含哲学道理,富有启发教育意义。

(二)墨子的创新精神

1.择务从事

子墨子游,魏越曰:“既得见四方之君,子则将先语?”子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 (《鲁问》)

本则案例选自《鲁问》。这则故事记述的是墨子的弟子魏越向墨子请教见到各地的诸侯劝说什么,墨子详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从“尚贤”到“非攻”,反映了墨子的学说已经自成体系,形成了一整套社会政治主张。



2.巧拙之分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如匠之为车辖,须臾刘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鲁问》

本则案例选自《鲁问》。公输削木为鹊,木匠削木成辖,可谓二者皆巧,真正的“巧”标准是什么呢?墨子给下了很好的定义:“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这里是指要从实际、实用出发,所做的一切,必须着眼于现实,着眼于百姓是实际需要,而不是追求奇技淫巧,以此来警示统治者要重视实用,不应追求那些奇巧浮华的东西。

3.墨子称孔

子墨子与程子辩,称于孔子。程子曰:“非儒,何故称于孔子也?”子墨子曰:“是亦当而不可易者也。今鸟闻热旱之忧则高,鱼闻热旱之忧则下,当此,虽禹、汤为之谋,必不能易矣。鸟鱼可谓愚矣,禹、汤犹云因焉。今翟曾无称于孔子乎?”(《公孟》)

这个案例选自《公孟》。墨子与程子辩论,墨子引用孔子的话,表示赞赏。程子意外,感到很吃惊说:“非儒,何故称于孔子?”墨子形象地解释了他为什么称颂孔子的原因,认为孔子的话有“当而不可易者”,“当”即恰当、准确、真实。普遍真理,谁也不能改变,自然可引用。墨子这样说,以真理为依据,不存学派偏见,是合乎理性的思维。形象读说明了墨子的谦虚好学和追求真理的认知态度。启发我们做学问只要善于吸收他人的真知灼见,一技之长,才能使学问大有长进。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这是在《墨子》一书中唯一称颂孔子的话语。



4.量力从事

二三子有复于子墨子学射者,子墨子曰:“不可。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国士战且扶人,犹不可及也。今子非国士也,岂能成学又成射哉?” (《公孟》)

这个案例选自《公孟》。墨子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资质、才智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教育,同时,还要客观地、正确地估价学生接受教师所教内容的可能性及接受的程度。只有这样去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