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字少伯,是中国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在历史上,他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成就霸业,而后急流勇退,弃官经商,三聚三散,获誉“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在民间关于范蠡的故事、传说很多。
关于范蠡是哪儿人,《集解太史公素王妙论》中说:“蠡本南阳人”,《列仙传》中说:“范蠡字少伯,徐人也”,《正义吴越春秋》中说:“蠡字少伯,乃楚宛三户人也”,《越绝书》中说:“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皮,在陶为朱公”,又说:“其始居楚曰范伯”。
关于范蠡的终老之地,版本和争议较多。例如湖南华容范蠡墓、安徽涡阳范蠡墓、山东肥城陶山范蠡墓、山东定陶范蠡墓等。
湖南华容范蠡墓,在明万历《华容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出城门而西,有田家湖,方十余里,有官渡通安乡,今废。有范西戎墓。旧志城西田家湖上,有范蠡墓。《水经·郦注》:‘夏水历范西戎墓南。’王隐《晋书·地道记》曰:‘陶朱冢在华容县。树碑云:是越之范蠡。’碑是永嘉二年立,观其所述,最为究述,似亲历其地。故违众说,从而立之。晋《太原地记》、盛弘之《荆州记》、刘澄之记,并言在华容之西南。”
安徽涡阳范蠡墓,在清光绪年间《安徽通志》中有“越大夫范蠡墓在涡阳东南范蠡村”的记载,在《蒙城县志》中则有“范蠡墓在县西五十里”的记载。
山东肥城范蠡墓,来源于对《史记》等历史文献的解读和部分志书的记载,其中《钦定大清一统志》记载:“陶山在肥城县西北三十里。史记越世家:范蠡去齐止于陶,名陶朱公”;肥城更是连续开展系列研究:1996年成立范蠡研究会;1997年举办首届范蠡研讨会,一众学者、专家30余人撰文认定范蠡墓在肥城;2008年,清明祭拜中华商圣范蠡典礼在陶山范蠡墓前举行,并举办范蠡经济思想研讨会,整理编纂《范蠡研究文集》;2013年,肥城幽栖寺村出土3块明代石碑,进一步佐证范蠡葬于肥城陶山。
山东菏泽定陶范蠡墓,也是来源于对《史记》等历史资料的解读。其中《定陶县志》《曹南文献录》记载:“范蠡墓在定陶县城东北五里”“卒老死于陶”。该地连续推动该处遗址的保护工作:1982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获批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而在山东滕州,也有关于范蠡的记载。打开明万历13年《滕县志》,其中在《宦业传·宾客传》中记载:“范蠡者,字少伯,徐人也。事周师太公望,好服桂饮水。为越大夫,佐勾践破吴后,乘船轻入海,变名姓,适齐为鸱夷子皮,后百余年,见于陶,为陶朱公。复弃之,之兰陵,市卖药,后人世世见之,居于昌虑之华采山。故人因其居为祠以祀之。因名其山为陶山,当时盖在兰陵境云”;在《山川志》中记载:“陶山,御览云即华采山,上有井,不可窥。窥者不盈岁辄死。有鸟巢井上,金喙黑色,见则大水。一名义珠山是也。至云桃本山讹作陶,非也。按陶山北别有桃山。而刘向列仙传:陶朱公后弃之兰陵卖药,人世世识见之。昌虑在兰陵境,后人即其故宅为祠,名其山为陶。唐以前已然有碑,疑其义珠者犹以陶朱为义云尔,义珠似无谓”;在《祠祀志》中记载:“陶朱公庙在陶山后,薛河上。齐乘云本桃山讹作陶山遂以祀陶朱者,谬也!按刘向列仙传:范蠡徐人,为陶朱公,后弃去,之兰陵卖药。此陶山,汉属东海郡,在兰陵境,故有范蠡湖、钓鱼台,而庙即其居也,自唐以前有之。宝历二年重修(孙长文记曰:勾践用范蠡而社稷兴,夫差失伍员而家国丧,乃知后圣从谏、木正从绳,贤哲天资良谋、神授功成、名遂思难,退身泛海适齐更名为鸱夷子,君臣道合,风化一变,大名即振,难为久居,弃禄虑过,移家避世,投身佐魏,乃为陶朱公而终于魏。夫禄重功高,不虑祸难,诛家灭族者不可胜数。立德建功,慎终追远,生权庙□,死当庙食,没而不枉,惟其仁人,即我陶朱公也,公三徙皆为卿相。追慕厚德,乃立神庙于徐州小邾郡东南五十里甑尘乡,鲁之分野,西连宋汴,东接琅琊,前□江干,后倚曲阜,陶山之下,薛溪之□。□年月深□,频遇干戈,草木成荒,荆榛蒙翳,神像暴露,□□成痕,院宇崩颓,狐狸为冗。往来行客垂泪求恩,闾里居人伤心奠酒。宝历二载秋九月,有维□□□牛璘、赵彻、徐剑、□祯,薛只王高龚朝、张荣、□□等州郡携闾里货产,戮力同德,虽仍旧贯,举事新营。时徐州节度太原王公□智兴神□□□邦家柱石,兵权十万,威镇四夷,德合□□□□□□,奉议郎滕县令张讳□□代簪缨□□□□□□水镜化洽冰壶,将仕郎守滕县主簿王郸、文林郎守滕县尉李垂裕、将仕郎守滕县尉张师本同心佐郡,秉法安人,百里风化,一变礼仪,录事朱潭、丘新,录事史陈汶、王成领袖诸贤,贵贱无怨,承县乡界相连,施主维那共修神庙,郡邑虽异,王命无殊,两县官衔俱载名讳。殿宇虽成,碑记未立。有后来维那卜陈住澄齐兴赵清、赵进、朱林等佐先辈维那勉成。碑记于太和四年岁次庚戌闰十二月辛未朔念七日丁酉殿宇功毕,碑记镌磨。长文罢官陇右,就隐东蒙,路过小邾,耆老相谋彫䖝之文,乃为词曰:范蠡才能,勾践股肱。良谋百中,败国重兴。鸱夷忠臣,范蠡潜身。会稽之宝,齐国之珍。功成名遂,虑祸退位。移家去齐,投身佐魏。贤哉陶公,法术神通。高才济世,万载钦风),此皆非民间私建,必有□因。齐乘自不深考耳,何以为谬祀陶朱(按越绝书言:范蠡老于陶。按刘向列仙传:则以后人见在兰陵卖药。长文□□列仙传而又以蠡佐魏,未知何所□□)”;在《古迹志》中记载:“钓鱼台在陶山后薛河中,高一丈五尺,代经大水而土不为损土,人云是范蠡钓鱼处,庙基为范蠡宅,山下河边平泽为范蠡湖”。
打开经典读原文,《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硃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硃公。故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卒老死于陶,故世传曰陶硃公。”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硃公。硃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脩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硃公”。
《列仙传》记述:“范蠡,字少伯,徐人也。事周师太公望,好服桂饮水。为越大夫,佐勾践破吴。后乘舟入海,变名姓,适齐,为鸱夷子。更后百余年,见于陶,为陶朱君,财累亿万,号陶朱公。后弃之,兰陵卖药。后人世世识见之”。
《太平御览》记述:“陶山,《齐地记》曰: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号鸱夷子。间行止于陶山,因号陶朱公焉。后改曰鸱夷山,在今平阴县东。桃山,《地理志》曰:桃山即华莱山也。一名义珠山。山上有井,不可窥;窥者不盈岁辄死。又云:山上有井,有鸟巢于井中。此鸟金喙黑色,见则大水”。
原来,在《史记》《列仙传》中,都有范蠡兴越灭吴,浮海出齐后“止于陶”“卒老死于陶”“见于陶”的表述。但“陶”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其说不一。这也造成后世出现多地“倚‘陶’争蠡”的现象。
范蠡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经商致富而三散其财,在人们心目中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果然,在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范蠡被追封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配享武成王庙;在民间,范蠡也渐渐被演化尊奉为“财神”之一。
但凡能和范蠡有关联的山水,但凡有范蠡传说流传,但凡有片言只语提到了范蠡,当地人都愿意为范蠡建庙立祠树碑予以纪念。这种纪念,既是对范蠡人格魅力和历史功绩的认可,又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
万历滕县志关于范蠡的记载,实际上是编纂者考证了陶山地理和人文,查阅了《史记》《列仙传》《太平御览》等诸多资料后落笔记述的。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应该感谢史书志鉴的编纂者,睿智的他们在浩瀚的历史中洞察秋毫,不放过任何浮光掠影,才让我们有迹可循,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穿越几千年去感受古人古风。
(图片来自360图书馆正版图库,和内容没有直接关系)